首页 > 印度佛教旅游 > 印度佛教故事 > 印度佛教与法王如意宝的渊源

印度佛教与法王如意宝的渊源


1990年,应贝诺法王的再三邀请,法王与随行赴印,途经尼泊尔,来到了洋列秀地方,法王触景生情,当下处于无取无舍等净无二的光明境界中,面对性情豪放的尼泊尔人和一些藏族的信士,即兴唱了一支欢乐之歌。在此阿斯日山洞,彻见了诸法大净等的本性,自己前世成为尼泊尔大臣则纳莫扎时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并且当时莲师在此赐予殊胜的法要《金刚橛降伏法》的场面也是了然在心。于是立即从智慧的宝海中取出意伏藏《项袋金刚橛修法》。实际上,这一金刚橛法门是莲花生大士亲自所造,是遣除违缘最殊胜的法门。
印度,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有着深刻的内涵,源于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十二相利益有情的圣境,又是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南方大乘朗朝高级佛学院,法王如意宝为当代宁玛派教主------贝诺法王及其眷属数千余众授予《四心滴》等甚深灌顶,并且在两个多月间传讲了《定解宝灯论》为主的殊胜法要。后又应邀来到格鲁派的色拉寺,为大格西等千余僧众传授了宁玛无上教法。
除了应邀在名闻海内外的大寺院中讲经说法、恩赐灌顶之外,法王还朝礼了印度最著名的四大圣地。《诤辩经》中说:倘若朝此四圣地,五无间罪亦净除。
在释迦摩尼佛现前菩提圣地的金刚座举行了普贤法会。此处有一尊被称为"说话度母"的佛像,据说昔日阿底峡尊者朝金刚座时,这尊佛像歪着头微笑着对他说:"要想从因地达到佛地,必须修持菩提心。"因而得名。法王见到此佛像时,立即取下挂在耳朵上的一串红珊瑚念珠供养在"说话度母"佛像的颈项上。奇妙的是,三年后这串念珠又回到了他的室内。随即到达的圣地-----鹿野苑、灵鹫山、降生地、菩提树、成道地、涅盘地时,法王一行都着重于祈祷、顶礼、转绕、发心、发愿等等。
2004年1月7日(藏历11月15日),正值阿弥陀佛节日,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四川省成都市示现涅槃,法王的前世今生与印度佛教圣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冥冥中早有安排,现在他己离开我们,为了缅怀这份情丝,故写下些文(不忘).

序言
今天是藏历神变月初三。1933 年的今天,一位真正的菩萨乘着悲愿、倒驾慈航来到人间,他就是浊世众生的依怙、我们的无等恩师法王如意宝。
今年“法王圆寂纪念法会”第十三届筹备组,把上师生前传法录音整理成文而造的纪念册,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和缘起。全文分为十三章,表示法王圆寂十三周年;共有七十一节,代表法王住世七十一岁。
参加这次法会的汉族信士,都得到了纪念册的藏文本,但苦于不懂其义,我刚巧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本已定好的出国巡讲行程全部取消,所以就趁这段时间把它译成了汉文。希望借此能让许多没见过法王的人,与他老人家结上法缘。
为使法王的语言跃然纸上,让你有亲聆师语之感,除了一些小标题稍有增减外,我尽量未加修饰地保留了法王朴实平和的表达。
依止上师最主要的,其实就是倾听上师教言,依教奉行。因此,这虽然只是一本小小纪念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十分珍贵,或许其中的三言两语,就能对你人生和解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法王每一句话看似平平淡淡,可若细细品味,蕴含的道理极其深刻。
本来,纪念册的藏文名是《零散教言》,为了提醒更多人将这些难闻难遇的教言永记于心,我将此译本取名为《不忘》。愿有缘者由此不再迷茫,踏上解脱之路!
上等者从家里出来时要记得发菩提心,中等者听到法螺声时要记得发心,下等者要在上师提醒发心时尽可能发心。
               ——华智仁波切


利乐之源、善根不尽、摧伏重罪、增上善根。
这样的珍宝菩提心,是轮回涅槃一切善妙之法的源泉,是所有利乐的唯一因。有了这颗菩提心,就能无余灭尽三界一切众生的痛苦,轻易成办一切安乐善妙资粮,这是慈悲的佛菩萨历经多劫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一个法的功德能胜过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就算微乎其微,也会令我们暂时获得人天不可思议的安乐富足,在没有究竟证得菩提之前,善根一直越来越增长,不会有穷尽的时候。
如果相续中具有珍宝菩提心,即使是死后必定立即感受的五无间罪等,也会基本上清净无遗。假设剩下一点点儿,也只需要在地狱中感受如毛线团从地上弹起般短暂的痛苦。珍宝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一旦相续中生起这样的菩提心,善根就会连续不断产生。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入菩萨行论》


你们平时不管听大小任何法,除了极其重要的事情以外,绝不能交头接耳地聊天。否则,真的是出法身佛血,是五无间罪中最大的恶业。


法师们在传法时,也要提醒听法者发心,这很关键。
我们课前的念诵中,除了《八吉祥颂》和《怀业自在祈祷文》这两项以外,《普贤行愿品·七支供》《菩萨戒仪轨》以及课后的《普贤行愿品》后面部分,都是源于无畏如来芽尊者的传统。你们念诵时,从《八吉祥颂》开始,直到《普贤行愿品》后面部分没结束之前,不要没头没尾。单单是课前课后的念诵,其善根也不可思议。

本文来源:印度旅游-印度佛教频道
本文地址:http://www.yindulianhua.com/india-buddhist/india-buddhist-story/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