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度佛教旅游 > 印度朝圣意义 > 佛教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意义

佛教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意义

由陈兵教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陀的智慧》一书,是陈兵教授积数十年对佛教研究、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之上精心磨砺的著作:“佛陀的智慧”,其主角自然是佛陀,自然是这位亘古及今最伟大的智者,全书从9个部分展开了对“佛陀”及其“智慧”的阐述。陈教授首先把佛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介绍他的一生,介绍他的学说,之后陈教授又用“人格高尚而又为超人”的评述将佛陀的人间性与神圣性结合起来,将佛陀从人间生活的导师到灵性修炼的智者,直至彼岸世界的佛祖形象凝然于一身,指出佛陀既是凡人,又是超人,陈教授的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全书。我认为,陈教授这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闪光点就在于他既不是从完全的宗教信徒角度来理解佛陀,又不是完全的从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来阐述佛陀,而是将二者融合起来,挖掘到了于此岸世界真实不虚、于彼岸世界意义深远的佛陀魅力。
  陈教授眼中的佛陀是立足人间,而又能以超越人间的、全法界遍宇宙的广大视角,冷静省视人间的大智者?佛陀抓住个人与宇宙、个人与最深自性关系的大本,以“了生死”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通过修行实证,开辟了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而成功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之道;由如实观察缘起、无常、无我而证得涅槃,可谓人类最高的智慧成果。点亮这一智慧明灯、令人们得以’了知万有实相和自己心性的佛陀,确不愧“世灯”、“世眼”之称,陈教授在书中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佛陀的智慧》,从当代人的眼光、心灵需求和当代社会的需要着眼,力图对佛陀的众多言传身教做㈩准确客观的归纳整理,对佛陀的思想做出使一般人容易读懂的现代阐释,以较为明白的现代语言介绍给读者,特别是那些对佛教了解不多而想要了解的社会人士。”我认为这是他的谦辞,因为这本书绝不是作者所说的普及读物,它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总结,更是他以一位新时代的学者对东方古今历史、文化、社会理解基础上对佛陀及佛教新视角的解释。
  那佛陀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一生来宣扬佛教的教义,示现佛教的宗旨,实践佛教的精神的呢?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线索,我总结如下:
  首先,佛陀勇于放弃俗世的名利,离苦得乐,精进求法,做世人的楷模。
  佛陀贵为太子-而藐视富贵权位,不染全红尘。毅然割舍亲爱,出家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生命做实验-为众生开辟超出生死的大道,树立了一个为道献身的榜样?他集清澈冷峻的智慧、彻骨彻髓的慈悲、超人的勇猛精进于一体。没有丝毫私心与骄慢:从不为自己谋求名利权位,从不包装自己以吸引徒众,虽受国王豪贵与干百万信徒尊崇膜拜,而始终三衣一钵云游乞食。不蓄财物,不持金钱,不置产业-他心情总是祥和安乐,从不愤怒、忧郁、悲伤、嫉妒.他谦逊有礼,从不主动攻击别人、找人辩沦,从不招自己的意见强加子人:对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辩论者,他总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进行讨论,有礼、有理、有据地批驳错误,使对方无不折服:对来求教者,他总是顺应其所问而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使别人自作思考而接受真理。
  佛陀极其尊重个人,尊崇人的理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如实认识真理、获得自己解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乃至每一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佛性,都可以成佛?他提倡依靠自己的智慧自己解救自己:佛陀反对各种迷信,教导弟子不可迷信咒术、巫术、相面、星命、占卜等?佛陀还具有超前的平等、民主的性格,他虽然被徒众尊为导师,而强调“佛人僧数”。以僧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教主或憎团的领导者,也反对别人这样看待他-佛陀热爱家国,主张和平,关心民众,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佳话:诸如自己建房、洗衣、扫地,亲为亡父扶棺送葬:看护重病比丘。为盲比丘穿针补衣,亲手为弟子裁衣,涧节为水而争斗的村民,劝阻阿合世乇侵略跋耆国和迦毗罗卫国,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看护麻风病人等等:据佛典记载。当时见到佛陀的人。都是先被他的庄严相貌、安祥超凡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所倾倒,当下便稽首皈依。
  其次,佛陀不仅是高尚完美、知行合一的人格楷模,更是智慧超凡,能“正遍知”、有神通的超人。
  佛陀常白言他于法无所不知,具“十力”、“四无所畏”,大乘更说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后人或解释为佛圆满觉知依法性理所能知晓的一切,或解释为佛于全法界之一切无不觉知之“全知”。《大般涅槃经》卷二,卷四也说释迦牟尼成佛乃至灭度是一种“示现”。佛其实久住涅槃,寿命无量。佛陀还具有最圆满的“六通”、“三明”等超人的神通自在,《阿含经》中多处描述佛放光、今少变多多变少、此没彼现。水上行走、变化、分身、化身度人等神迹:而我们理解佛陀的神通寸,不要执着神通本身,而应该把它们作为佛陀针对世人的种种执着而实行的方便教化,即“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我们应该更关注每次佛陀宣讲佛法时所对之机、所治之病、所解之缚,而不要被所借之物所迷惑。
  再次,佛陀成道后近五十年间深人民众说法不倦,积极热心地化导众生的身教,以及他命弟子已得解脱者必须各自分头去无佛法处度化众生、不得二人同路的教导,所表现巾的完全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
  我们通过佛陀所说的佛法,即可窥见其积极实践、不知疲倦的精神。大小乘佛所说经现存于汉文大藏经中者,约有三干多种,三干余卷,再加上律部约七十种五百卷,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所写的论中,也都引证有不少佛言-就数量而言,佛陀堪称与他同时代思想家中留下言教文字最多者,后世也很少有人在讲述总量上超过他。
  第四,我们如何理解佛陀所说之法?
  如此浩瀚的佛经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当然十分丰富,但内容并非庞杂紊乱,而是主题突出、思想清晰、纲目分明,系统性强:我们可将佛陀所说的全部佛法从内容上分为“五乘”:
  一,人乘法,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方法。
  二、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命终后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
  三、声闻乘法,讲个人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安乐(涅槃)的“四谛”法。
  四、缘觉乘法。讲个人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盘的”十二因缘”法。
  五,菩萨乘(大乘,佛乘)法:讲普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圆满智慧、无限自由之法。
  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上乘法的基础。五乘道的具体内容-总摄于二归、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或“三学六度”。其哲学指导,总摄于三法印、一实相印或“真实”二字,以“缘起”为基点:以“缘起”的智慧如实现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别是如实观察自心,依“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而解脱世间诺苫,获得现前,后世乃至究竟、永恒的安乐:其心髓,集中表现于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
  但是,佛陀虽然说法诲人滔滔不倦,但他更强调超越言说文字,希望闻听诵读者不被言说文字所束缚-据经载,悉达多太子成佛后,因考虑到其所证法极难言说,一度想要即刻灭度,后来经天帝一再劝请,才住世说法-佛所证的真理及涅槃法,实质是一种性灵的体验,根本上是不可言说的。《无量义经》亦说“一切诸法不可宣说”,只有按佛说的方法,通过修行去自己体证:佛陀常把他的说法比喻为载人度过生死苦海的舟筏,渡河之后,应该舍弃,不用再将它背在身上。那我们了解和学习佛法时,应该以佛提出的四原则为依据,这四条原则,称“法四依”,又称“四依四不依。其主要内容是:
  1、依法不依人。
  亦译“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人”。只依从真理,而不管是什么入所说,即便是权威者乃至佛所说,也要检验其言是否为真,不能因为出于佛菩萨或德高望重的祖师大德之口,便盲目信受,更不能轻易相信自称所说绝对为真正佛法及自称为圣人之言。
  2、依义不依语。
  亦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义,指语言所表达的实义、义理,语或字.指表述实义的语言,只是工具。学习经论的目的,是通达其中所表述的实义,不可拘泥执着语言文字本身。要看语言所表述的理是否正确,而不能因为词藻华丽、有文采、有诗意,便认其说为真理,也不能因为文词质朴无华或口才不佳而轻视其言,认为其所说一定非真。
  3、依智不依识。
  亦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智,指依法修证所得如实知见的智慧;识,指依感知经验建立的知识、常识:修得的“智”与着相、有碍、生灭不住,不能了知不生不灭之真如、涅槃的“识”相比较,具有超一切相、无碍、不生不灭、无取无执,如实了知生灭与不生不灭等特点。佛法智慧所了达的究竟真实,不是用一般以感知符号、语言概念为工具,主客二元化的认识方式,更不是由这种方式所得的“识”所能了知的-只有依法修证,才能得到超越寻常“识”的“智”,才是真正能渡人超小生死苦恼的可靠舟楫。
  4、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即便是亲出佛口的经教,也未必句句都能作真理的标准:佛经有开示佛法究竟义的“了义经”,及应机方便而说,未显示佛法究竟义的“不了义经”。关于哪些是了义经,后世诸宗派的看法有别,大体而言,一般以只讲人天乘善法的经为不了义.以讲出世间、得涅槃,开示三法印、实相、佛性等高深义理的经为了义经。
  佛陀所示佛法之心要,也是他全部教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禅宗所谓佛心,涅盘妙心,源于他修证的体验,而这体验终归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说出来的并不是他自身内证的体验,也非全部的佛法,他只是针对不同根基的听众,指出各自如何证得涅盘妙心的道路。我们在阅读佛陀的言教时,应依他所说“四依四不依”的合理原则,结合他的身教,对照白他的心理现象和社会人生的百相,对照现代科学知识,透过其言教的字里行间,去体味佛陀言说所指之“月”和他在言说时的用心,这样才能真正渎懂佛陀,准确理解佛语经言,从中发现对自身、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效益的精华。
  最后,佛陀的智慧对我们现实人生的启迪、
  佛陀思想能从三千年以前流传到现在,经历漫长历史考验而历久弥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被不少东西文化精英所关注:说明其学说具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内涵-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增增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佛陀学说的精明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启示,主要者大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佛陀的伟大在于他以清澈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全宇宙为坐标?冷静地反恩人类自身的境况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毫不掩饰地揭示人类生老病死、诸苦交攻的缺陷和种种社会弊病,指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唤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月.不论其答案如何,仅这种对自己文明的清醒自觉,这种对人生大本的关注和对人生缺陷的揭露,便永远值得人类珍视。
  其次,与同时代的印度其他宗教相比,极为重视道德教化,被公认为佛陀教义的一大突巾特征:佛陀数十年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向许多人说教,无不是劝人弃恶修善,按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起码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佛陀的缘起论、业力论、修道论等学说,无不归结于伦理实践,可以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总括之-佛陀的道德教化。以缘起法则、业力因果说为理论依据,不依神意,不依社会契约,而着眼于个人今世、后世及究竟的利乐,因而具有很好的社会教化效益,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安定方面,长期起过而且至今仍具巨大的积极作用。
  再次,佛陀强调“如实知见”,“如实正观”的智慧,为我们思考宇宙人生提供了新的超越视角。他将不受任何幻相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学说和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作为“了生脱死”的决要,作为佛陀教义的心髓所在:佛陀如实知见真实,不像世间绝大多数宗教、哲学那样,首先预设一个奉体,本元、大换,上帝,而是从理性思辨出发。从纷繁万象中概括出普遍规律——缘起法则,运用缘起法则,如实综观人自身及宇宙万有-分析世界的基本结构,从而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
  最后,佛陀强调的一些佛教要义对于我们今日的社会发展与人生进步都具有重要启示。与近现代人类文化畸重物质不同,佛陀更为注重人心,以疗治众生心病的大医王自任。他把产生一切罪恶,造成老病死等众苦的根源,归结于自心的污染迷昧,他的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意”,“自知其心”既是开发人类自身潜能的大智慧,又是建设和谐衬会的心灵之药;他倡导“大慈大悲”,鼓励人们以“精进勇猛”的精神从事世间、出世间的正业-自利利他、利乐众生.并且他不但倡导还一直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并号召人们都以这一目标为生命取向,为这一理想献身,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过程中展现生命的价值:中国佛教素有“本佛、宗经、重行”的传统,是应该继承发扬的。佛陀的佛心和教诲是源,后世诸宗渚派之学是流:对学佛者来说,无论修学何宗何法,不管参禅还是念佛、修密,皆应从源人流,对本师释迦牟尼所示佛法有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在今天这个充满欲望、缺乏自省的时代,我认为,我们更应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中领悟宇宙人生的法则与生命的真正所在-在佛陀智慧的引领下反省我们的欲望与缺陷,过一种更好更富意义的人生?这也正如陈教授在书的序言里所写:“读者朋友们,我等作为有佛法流传之地球的现代人,有缘听闻佛法,明了佛陀的睿智,是大福报、大荣幸,若能欢喜信受,认真思考,以佛陀的智慧启发正见,依法善度难得易失的人生,必能安住精神家园,获得现法安乐、后世安乐、究竟安乐,即使不能信受奉行,只要对佛陀的思想有所知晓,也会给您提供有益的人生启迪,在心识田中播下佛法的‘金刚种子’。读诵佛陀遗教,犹如面晤这位两干多年前的大圣人,听他说法.与他交谈,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大乐事”。
 

转自--读《佛陀的智慧》有感

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张 巍

服务承诺

全程价格透明 自主消费

精心设计行程 享受品质

品牌质量保证 放心支付

绝无强制进店 优质服务